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既要满怀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运用全球思维找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传播的“突破口”,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推动中国故事“讲出去”、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力量“传出去”。这就要求我们要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而其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之一。
国际上,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广泛认可和重视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比如:
2000年,欧盟委员会开始着手实施公民“终身学习”战略。在其向成员国推荐的公民8项核心素养中,将“跨文化能力”认定为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新基本能力”。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跨文化能力:基本概念与行动框架》,再次强调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个体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具备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将“全球胜任力”的考察纳入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测试中,检验考生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跨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能。
如何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是我们亟待思考的时代命题。
外语学科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力量。跨文化能力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已经纳入我国大中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教学指南等。然而,现有文件对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对跨文化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阐述比较模糊,没有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里亦没有对跨文化能力目标的描述。在教学实践中,我国广大外语教师因为得不到教学指南的支持,而呈现出茫然无措或各行其是的状况。
鉴于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外教社”)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与全国各地高等教育院校合作,开展“跨文化教学与测评研究基地”共建计划,以回应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顺应新文科建设发展趋势,打造跨文化能力教学与测评高地,增强外语学科建设特色,培养有效参与国际传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